咬合不正小心臉變形

記者 蕭敏慧

廿五歲的張小姐因為小時候下顎掉了一顆牙,使得牙齒出現縫隙,為了避免「漏財」,於是進行齒列矯正,一兩年後,門面是變好看了,但是臉部卻一天到晚痛,而且咬合時卡啦卡啦響;後來因補牙的銀粉掉了,需要再做牙套力看牙醫時才發現,原來是咬合惹的禍。

原來張小姐下顎門牙掉了之後,其他牙齒向前移,使得下顎齒列縮小,相形之下上顎齒列較大,因而上下顎牙齒無法正確契合,但是除了每天每餐要吃、要咬合,平時要保持上下門牙美觀,勉強契合的結果,因而引來臉部痠痛問題。為了日後數十年的咬合功能著想,牙醫師建議張小姐犧牲上顎一顆門牙,並再次進行牙齒矯正,惟有讓牙齒咬合回復正常,才可消弭痠痛及顳顎關節問題。

台安醫院牙科主治醫師王紹華說,每個人都會吃,咬合似乎是再自然不過的事,但牙醫師眼中,十之八、九的人都有咬合問題,尤其有過拔牙、補牙、假牙、牙齒矯正等處理及關節位置不正問題者,可能因而引發一連的口顎系統連鎖反應。長期下來,頭痛、頸部痠痛、全身不適等,問題的根源可能就在咬合出了狀況。

王紹華說,上顎是與頭顱相連,而下顎則是一個懸吊的結構,外側並有肌肉包覆;咬合時,不僅上下每顆相對的牙齒表面的凹凸要能精準契合,還要一整排的牙齒同時都達到相同的精準,同時並需前後左右做磨碎動作,以及開閉,這些都有賴顳顎關節和肌肉的協調。

所以,顳顎關節與一般只能一個方向活動的肘、膝關節不同,它還要能前後左右滑動,當牙齒咬合出現突出來干擾點或不吻合狀況時,腦部便會指揮顳顎關節做些遷就性的移動,以便達到較好的穩定咬合,另外,肌肉也必須參一腳,協助關節達到目的。日積月累,肌肉、關節便出現撐不住的抗議聲。

牙醫師鄭光顯說,臨床上出現典型的咬合問題是,早上睡醒發現耳下的顳顎關節緊緊、痛痛的,或張口時關節有響聲,也有的並不痛,但要刷牙時,發現牙刷無法伸入口中;非典型的是,並不出現在口腔周圍,而是抱怨太陽穴位置肌肉疼痛、頸痛、肩痛等。

鄭光顯說,任何造成牙齒或關節移位的原因都可能造成咬合問題,青少年常見的是蛀牙處理不當或拔牙引起,成人主要是因假牙和牙周病造成。例如六歲就長出的第一臼齒,雨往往因疏於照顧而蛀掉了,王紹華說,許多人不以為意便將之拔除,認為反正後面的牙齒會向前進取代其功能,卻忽略了,第二臼齒是與下顎的第二大臼齒契合的杵臼關係已受到破壞;當自身察覺到某顆牙上下間的不協調,便嘗試命令顳顎關做移位調整,肌肉也要出分力努力維持這個新位置,就此種下咬合困擾。

類似的情形包括蛀牙的鑲補,一般人總以為補的牙不高就好了,卻忘月太低也會造成其他牙齒出現咬合干擾點;其他還有做假牙、齒列矯正等皆是。極少數是因關節本身問題引起咬合障礙。

鄭光顯說,當懷疑自身有咬合問題時,醫師有幾種方式可以協助確認:首先是用手觸摸關附近肌肉,有的人一張口就痛或一碰就痛;其次是肉眼觀察口開閉時上下顎移動情形,要是上下的張口距離小於二點五公分就可能咬合問題;再則觀察下顎運動時是否偏離正確位置;另有超音波可測出關節有否發出異常聲響,或上咬合器、戴咬合板治療診斷等方式。

不過,虫使察覺出咬合有問題,也未必能回復至最佳咬合狀態,王紹華說,咬合問題是種慢性病,既是由來已久,自非一朝一夕可立即修正;要是偏離正中咬合太多的,醫師只能以發揮牙齒咀嚼功能為主,求最大咬合穩定度。因而維持一個最咬合,首重當事人要有避免牙齒移位及正視咬合重要性的正確觀念,才能預防口顎系統發生連鎖反應。

在平日保健方面,王紹華建議,應盡量讓顳顎關節附近肌肉放鬆,非進食需要應讓牙齒懸空,不要相歹接觸、磨擦。所以,為了牙齒及全身健康,還是放輕鬆,別再咬牙切齒了。

回本主題回上一篇文章.... 回本主題回本主題『有關矯正的文章』.... 下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.... 回首頁回首頁